一本书,一部影视,品百味人生。
我是卡布嗡嗡,今天分享的是纪录片:《张爱玲传》。
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虱子”。
“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,至少两个,
娶了红玫瑰,久而久之,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;
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,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.”
这是出自张爱玲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。
纪录片《张爱玲传》,是由京商纪录片机构独家发行,纪录片一共十集,讲述了作家张爱玲传奇的一生。
纪录片中,引据了电视剧《她从上海来》,电影《不了情》、《滚滚红尘》,情景再现了张爱玲的生活经历。
张爱玲研究学者、作家、教授:止奄、淳子、伊北等,在纪录片中作为解说团队,给我们揭开了张爱玲传奇而又颇具神秘的面纱。
没落的晚清贵族,曾经的显赫家世。
李鸿章,晚清名臣,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他把女儿李菊藕许配给了张佩纶,至此,李、张两家有了血脉渊源。李菊藕和张佩纶养育了一儿一女,张志沂和张茂渊,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。
李鸿章在晚清*府中,驰骋*场半个多世纪,他的作为对于当时的清*府,意义是重大的。李鸿章的是非对错,救国还是卖国,在历史上颇具争议。但对于经济实力,李鸿章在当时可谓是富甲一方。
梁启超在《李鸿章》中说:“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,意中事也,招商局、电报局、开平煤矿、中国通商银行,其股份皆不少。或言南京、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,多属其管业云。”
当年,张爱玲的奶奶李菊藕带着丰厚的嫁妆,嫁到了张家。随着李鸿章的去世和清*府的败落覆灭、张佩纶因病逝世,这个名门贵族,也逐渐萧条。
李菊藕37岁守寡,独自操持着大家庭的一切事物。他给儿子张志沂订了一门亲事,也就是张爱玲的母亲*逸梵。*逸梵也是出身名门贵族,她的爷爷*翼升曾是湘江统帅,一生转战南北,战功赫赫。这对新人的结合,在当时被人们称赞为“金童玉女”、“门当户对”。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中,张爱玲来到了这个世界。
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原生家庭的影响,伴随一生。
一:父亲堕落,母亲离开,乌烟瘴气的童年。
“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”张爱玲敏感、冷傲、渴望爱,这些性格特点,都是她童年和少女时代的经历铸就的。
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,性格暴戾,仍处于封建家世的幻影中。母亲*逸梵,接受了五四思想,和西方独立自由的思潮。一个是因循守旧的遗少,一个是开放自由的新式女性,这样的两个人结合,注定是不会长久。
在张爱玲三四岁的时候,举家搬迁到了天津。父亲靠大笔的家产,吃喝嫖*,吸食鸦片,无度挥霍着,与母亲的关系渐行渐远。
心灰意冷的母亲,借口小姑子出国留学需要照顾,便一同出国了。母亲出国当天的衣着形象,深刻的印在了三四岁的张爱玲脑海中:“一袭长裙,裙子上面缀满了碎砖。”在张爱玲的作品中,这样形象的人物,多次出现。可以看出,母亲的离开,对于小小的张爱玲来说,是影响深远的。对于母爱的渴望,张爱玲曾说过:“母爱这个大题目,像一切大题目一样,上面做了太多滥调文章。”
张爱玲母亲*奕梵母亲离开后,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,跟父亲在天津生活。父亲沉溺在纸醉金迷中,鸦片不断,娶了一名青楼女子为姨太太。姨太太脾气暴戾,在家里组了牌局,唱戏。张爱玲在这乌烟瘴气的家庭中,度过了四年的童年。用张爱玲的话说,这段时光:“悠长得像永生。”
二:父母分分合合的婚姻,最终分道扬镳。
父亲张志沂因为长期吸食鸦片,身体状况告危,另一边与姨太太关系恶化崩坏,最后把她赶出了张家。张家一时间主心力不稳,如同散沙。最后由张家的族人出面,写信给远在国外的母亲*逸梵,希望她能回来,扭转张家的颓势。
此时正在国外的*逸梵,沐浴在欧洲的新世界中,她学油画,跟徐悲鸿、蒋碧薇成为了好友。接到了来信,或许是心系儿女,或许是归乡心切,她回国了。这一年,张爱玲八岁。
张志沂为了给*逸梵表决心,他决心把鸦片戒了,举家家迁居到上海,以此迎接*逸梵的归来。
母亲回国后,张爱玲享受了一段温馨的家庭时光。一家人生活在法租界的花园洋房别墅里,家里有地毯、有宠物、有英式下午茶。母亲带着张爱玲看舞台剧,不顾父亲的反对,把张爱玲送入了一所美国教会办的小学读书;同时教张爱玲学钢琴学英文。这段难能可贵的亲子时光,也让张爱玲体验了一段西式的淑女生活。
平静安宁的生活日常,似乎这个家庭是向好发展。可惜,这份美好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打破了。
父亲本性难改,虽然鸦片戒了,但他还在继续打吗啡,吃喝嫖*再次重来。父母争吵愈演愈烈,张爱玲和弟弟时常听到,父母激烈的吵声中,伴随器皿砸碎的声音。
“我的心已经像块木头。”母亲带着律师和离婚协议书,来到父亲身边,决意离婚。这“休夫”的举动,让父亲深感尊严丢失,他对母亲的厌恶和恨越来越深。离婚后的母亲再次抛下一对儿女,去往法国。
“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,她也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。”这出自张爱玲小说《倾城之恋》的句子,也是她眼中父母的样子。
三:遭遇软禁,决裂的父女关系。
张爱玲十四岁那年,父亲再婚,迎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家的七小姐———孙用蕃做填房。
关于这位继母,在很多的传记史料中,很多都是负面的评价:心机*辣、挑拨离间、吸鸦片。性格孤傲如张爱玲,打心底里也不认可继母。张爱玲在她的作品《小团圆》写道:“我父亲要结婚了……如果那个女人就在眼前,伏在铁栏杆上,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,一了百了。”字里行间,充满敌意,最后事实证明,她们并不能和谐相处于同一屋檐下。
张爱玲十七岁那年,张爱玲与继母发生了一次肢体冲突,父亲看着倔强凛然的女儿,有失名门闺秀的得体。怒气之下,把张爱玲关在了房间,拳打脚踢,抓住个花瓶往张爱玲砸过去。张爱玲躲过了花瓶,但内心,也随着花瓶,碎成了渣片。
被父亲软禁期间,张爱玲患上了疟疾,她的保姆偷偷给她打了抗生素,病情才好转。半年后,身体恢复的张爱玲,出逃了张家,投奔此时已经回国的母亲。
张爱玲曾说:“我把世界分为两半,光明与黑暗、善与恶、神与魔,属于我父亲这边的必定是不好的。”
从囚禁的黑暗生活中挣扎出来,投奔母亲后,张爱玲有过美好的憧憬。但很快就被无名的焦虑打破:母亲有同居男友,她的介入显得不合时宜;同时,母亲对张爱玲严格要求,觉得她不够优雅,不够温柔贤淑。
原生家庭的影响,伴随一生。张爱玲的童年和青少年,看尽世态炎凉,体验了人性冷漠。
战乱中的求学经历,红极一时的女作家
年,19岁的张爱玲来到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报道,出类拔萃的张爱玲,两次获得最高级别奖学金,同时结交了一生的密友,炎缨。张爱玲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大学时光。
张爱玲与好友炎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港战带来时局动乱。日后她创作的小说《倾城之恋》,以港战作为背景,讲述了战争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。战争成全的这段爱情,侧面体现了人性的冷漠自私。
年,5月,张爱玲不得不提前结束港大的学业,回到了上海。此时的母亲在新加坡,她只能投靠姑姑。为了完成被迫终止的学业,她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。面对昂贵的学费,在弟弟张子静的牵线搭桥下,张爱玲与父亲见面。父亲此时想借机修复父女关系,便同意资助张爱玲学费。
自尊心强如张爱玲,面对已经决裂的父亲,内心无比煎熬。最终她放弃了父亲的接济,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业被迫终止,张爱玲最终没有得到一张大学文凭,对此深感遗憾。
“出名要趁早,来得太晚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。”这是张爱玲小说《传奇》再版时的序言。
拒绝父亲的帮助后,她决定卖稿为生,成为了公寓作家。年,张爱玲的小说《沉香屑.第一香炉》,在紫罗兰杂志发表。小说发表后,取得了极好的反响,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。
随后陆续发表了《沉香屑.第二香炉》、《茉莉香片》、《倾城之恋》等作品,她的小说多以两性关系为主题。每部作品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,得到了文坛界的认可。
张爱玲的文学才识,终得开花结果,生命在这段时间里尽情怒放,23岁的张爱玲,出名了。只不过她依然心高气傲,性格更加孤僻。
爱情里的惘然若失
一:炙热的初恋,绝望的心灵深处。
胡兰成,现代作家,曾任职汪伪*权。作品有《今生今世》、《江河岁月》等,深有文学才能,却风流成性。
当时,胡兰成在刊物上看到张爱玲的文章,不禁惊叹作者的才学,便打听了她的消息。得到了张爱玲的住址后,登门拜访,却遭到拒绝。无奈他留下自己的住址,从门缝塞给张爱玲。
孤芳自傲的张爱玲,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,她循着字条上的地址,来到了胡兰成的公寓。她安静地倾听他讲文坛,讲时局的变化,一个下午过去,两人才分开。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他们相爱了,这一年张爱玲24岁,胡兰成38岁。
“爱一个人会低到尘埃里,再开出花来。”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完全深切的爱,她不在乎胡兰成的婚史和“汉奸”身份。年,他们在公寓举行了拜堂仪式,婚书上,他许给她“愿使岁月静好,现世安稳”的承诺。新婚燕尔,情意绵绵,张爱玲感受着被爱的幸福。
张爱玲与胡兰成胡兰成始终是一个滥情的人,他因职去往湖北后,与一位17岁的护士暧昧,同居到一起。对于这件事,张爱玲没有过多正面的阐述,“白月光与朱砂痣”,便是她隐忍的心理的解读。
随着日*的败退,全国开始搜捕汉奸。胡兰成化名张嘉仪,逃到浙江,借住在同学斯颂德家中,后与斯家姨太太范秀美互生情愫。范秀美带着胡兰成回到了娘家温州躲避搜捕,两人开始同居生活。
张爱玲去探望胡兰成,发现自己再一次遭到背叛,痛下决心离开了胡兰成。胡兰成对张爱玲,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,却让张爱玲遭受了情感重创。这段乱世情缘,让张爱玲深陷舆论漩涡。
二:无疾而终的感情。
因为与胡兰成的关系,张爱玲被扣上了与“汉奸”关联的帽子。许多报刊不再找她约稿,同时,为了疗愈情伤,她几乎有一年半的时间,深居公寓,闭门不出。
桑弧,著名的电影导演,他对张爱玲同情且惜才。于是邀请她写电影剧本,张爱玲复出了。两人合作的电影《不了情》、《太太万岁》大获成功。
两人几度合作后,人们纷纷揣测他们的关系,绯闻充斥着各大报刊。最后,随着桑弧结婚,张爱玲离开上海,传闻消失。
《小团圆》被看作是张爱玲自传体小说,我们可以猜度,主人公九莉和燕山的感情,就是现实中张爱玲与桑弧的写照。生命中,有的人出现之后,便匆匆离去。
三:相差二十九岁的忘年恋。
年,36岁的张爱玲远赴美国,开始了英文小说的创作。《秧歌》是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,出版后,在西方获得了较高的评价。
第二年,她得到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资助。在文人汇聚的文艺营中,她邂逅了第二任丈夫,赖雅。
张爱玲与赖雅65岁的赖雅,热情开朗,主动帮助张爱玲,张爱玲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。他们结婚了。张爱玲曾有过一次怀孕,但赖雅不同意留下。张爱玲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母亲的职责,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个小生命。
年事已高的赖雅,结婚后两次中风,张爱玲承担着一切,一边照顾赖雅,一边工作贴补家用。这对忘年恋携手走过了11年,年,赖雅去世。此时的张爱玲,已经身心劳累,往后的岁月里,孤身蛰居在美国。
凄凉晚年,客死他乡。
年,52岁的张爱玲迁居到了美国洛杉矶。
晚年的张爱玲,深受皮肤敏感症的困扰,她感到房间到处是蚤子,只能不停的搬家。
年,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里,房间的行*床上躺着一位已经死去的老太太,她的身上盖着一条淡蓝色的毯子,没人知道她是谁。
张爱玲孤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,享年75岁。
乱世之中的一代才女,悄然陨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