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多兰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非洲紫罗兰如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人有所改 [复制链接]

1#

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

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,可以启发有家庭困扰的人自己找出真正问题所在。

非洲紫罗兰

很多人以为,心理治疗是教导别人怎样处理问题,这是过于简单的想法。当然有教育成分,但心理治疗不是教学,它比教学有趣多了。高道行的治疗大师,一般说话不多,也不以为自己对别人的问题有一定的答案。但是他们对人生的种种事情有特别的看法。他们的一举一动,往往给求医者带来新的体会。与君一席话,茅塞顿开。其中过程有时像与高僧说禅。现时治疗的派别很多,也有不主张谈话过多的。二十世纪被公认为奇才的MiltonErickson,是“策略派”(Strategic)的始创人。他认为,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是很有限的。人愈谈得多,愈不能自拔。如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人有所改变,则少谈为妙。Erickson小时在农场长大,有一次见他的父亲拉牛往前,用尽气力,那头牛就是不肯动。父亲叫Erickson来帮忙,他抓着牛尾巴,向相反方向一扯,牛就乖乖地向前走了。“策略派”的道理,就是怎样找到那一下扯力,令人不知不觉地就范。因此,Erickson的治疗个案,都是十分清新有趣的。我最喜欢的,是“非洲紫罗兰皇后”(QueenofAfricanViolet)的个案。一次,Erickson到美国中南部一个小城讲学,一位同事要求他顺道看看他独身的姑母。同事说:“我的姑母独自居住在一间古老大屋,无亲无故,她患有极严重的忧郁症,人又死板,不肯改变生活方式,你看有没有办法令她改变?”Erickson到同事姑母家去探访。发觉这位女士比形容中更为孤单,一个人关在阴沉沉的百年老屋内,周围找不到一丝生气。Erickson是位十分温文的男子,他很礼貌地对这姑母说:“你能让我参观一下你的房子吗?”姑母带着Erickson一间又一间房间看去,Erickson真的想参观老屋吗?那倒不是,他只是想找一样东西!在这老婆婆毫无生气的环境里,他想找寻一样有生命气息的东西。终于在一间房间的窗台上,他找到几盆小小的非洲紫罗兰——这屋内唯一有活力的几盆植物。姑母说:“没有事做,就是喜欢打理这几盆小东西,这一盆还开始开花了。”Erickson说:“好极了!你的花这般美丽,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快乐。你能否打听一下,城内什么人家有喜庆的事,结婚、生子或生日什么的,给他们送一盆花去,他们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。”姑母真的依Erickson所言,大量种植非洲紫罗兰,城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受惠。不用说,姑母的生活大有改变,本来不透光的老屋,变得阳光普照,充满着色彩鲜明的小紫花。一度孤独无依的姑母,变成城中最受欢迎的人。在她逝世时,当地报章头条报道:全市痛失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(ThecitymournsthelossofourQueenofAfricanViolet)。几乎全城人都去送丧,以报她生前的慷慨。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Erickson当年与姑母的对话,我本人不在场,无法证实他们是否如此交谈。但是Erickson的一次探访,就改变了这位老婆婆的下半生,几句轻描淡写的话,就有千*万马的威力,难怪他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一代宗师。“非洲紫罗兰皇后”的故事,在很多书上都有记载。但是,我却不是在书上读到,而是一个人告诉我的。这人叫作StephenGilligan,是Erickson的几个爱徒之一。我们在一个讲座会碰上,他一个接一个地给我们一小伙人讲述他老师的故事。Gilligan是在美洲很受欢迎的催眠学家,是“埃瑞克森催眠系统”(EricksonianHypnosis)的发扬人。我们原想向他请教催眠术,没想到听着一连串的Erickson故事,却被集体催眠了,醉了。而最令我心醉的,是Gilligan谈起先师时,面上流露着的那一股仍然充满敬爱的光彩。我想,Erickson的智慧,也像非洲紫罗兰花一样,在Gilligan心中盛放。而在这短短的一叙中,我也拾起了一束智慧小花朵,好好珍藏。最近有朋友对我说:“我知道自己的内心很不平衡,可是总找不到令我心服的心理治疗师。”这真是个大问题,尤其是在香港,心理治疗的发展仍在初步发展阶段。因此,我把自己拾起的小紫花拿出来,分给她,分给你!分给每一道重幕深垂的窗户,让所有不见阳光的角落,都会找到一盆富有生命力的非洲紫罗兰!本文摘自李维蓉老师的家庭治疗丛书中的文章往期文章分享:谈“玩”的重要来讨债的儿子家庭的舞台剧少年十五十六时不听话的女儿*上身的家庭孩子如果太黏妈妈,该怎么办呢?(一)孩子如果太黏妈妈,该怎么办呢?(二)我们在意的是此时此地、明天、后天干什么想什么。一个被尊重、被温柔以待的人,未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。点击阅读原文,预约心理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