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白癜风 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71020/5778272.html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、藻类和细菌中,是维他命A合成的前体物质,有利于保障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反应。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能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,研究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可为解决维他命A缺乏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在国际期刊《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》在线发表了题为“GmCCD4controlscarotenoidcontentinsoybeans”的研究论文,解析了GmCCD4基因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子机制。冯献忠团队通过筛选伽马射线诱变的大豆突变体库,获得了4个花色变*和种子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变体株系。利用构建的图位克隆群体成功定位到候选基因,GmCCD4,该基因编码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,通过降解类胡萝卜素产生β-紫罗兰酮,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负调控因子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,GmCCD4基因为控制大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3个关键调控位点之一;栽培大豆中存在4种GmCCD4的单倍体型,不同的单倍体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明显差异,H1单倍型大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。本研究为调控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;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,高金珊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,冯献忠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。
图1(a)4个大豆花色变*且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变体株系(b)大豆存在4种GmCCD4的单倍体型(c)不同单倍体型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
原文链接: